简体 | English
医学文献
医学文献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及治疗
作者:    人气:6068    时间:2009-8-6 10:57:01

  【关键词】 青光眼;浅前房;并发症;治疗;透明质酸钠

  1临床资料

  200406/200505进行青光眼手术76例(98眼),男31例(40眼),女45例(58眼),年龄16~82(平均64)岁. 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5例(7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8例(9眼),继发性青光眼10例(10眼),混合性青光眼3例(3眼). 手术为小梁切除术58例(80眼),虹膜周边切除术10例(10眼),小联切除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8例(8眼). Spaeth分类法评价前房深度[1]: 浅Ⅰ级10例(2眼),浅Ⅱ级4例(4眼);浅Ⅲ级2例(2眼). 本组18眼浅前房发生时间,3眼发生于术后1 d,8眼发生于术后2 d,5眼发生术后3 d,各1眼分别发生于术后5 d和术后10 d. 浅前房的治疗常规是局部点10 g/L阿托品眼药水,200 g/L甘露醇250 mL+地塞米松10 mg, VD, 同时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及地塞米松2 mg,滤过泡加压包扎. 经保守治疗5~7 d以上,前房仍不见加深,或前房为浅Ⅱ级及以上者,有角膜水肿混浊、白内障、虹膜粘连倾向时应立即行透明质酸钠前房注射治疗,促进前房恢复.

  2讨论

  青光眼术后前房恢复的早、晚,处理措施是否恰当,是抗青光眼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抗青光眼手术后1~2 d前房略浅是正常状态,随着结膜、筋膜及巩膜的愈合,前房即逐渐形成,术后4~5 d可恢复至正常深度,如超过5~7 d 前房仍极浅或未恢复则称为浅前房[2]. 持续性浅前房是抗青光眼术后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8%~70.0%[3]. 本组浅前房的发生率为18.37%.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依眼压的高低一般分为低眼压性的浅前房和高眼压性的浅前房. 脉络膜脱离的形成多与术前高眼压,术前降压效果不佳,病程长及动脉硬化有关,同时也与手术切口偏后有关. 一般经药物治疗7~10 d脉络膜上腔积液可吸收. 如药物治疗无效,可行脉络膜上腔穿刺放液. 本组1例由脉脱所致Ⅱ级浅前房经药物治疗自行恢复. 房水生成减少所致的浅前房,主要与低眼压、炎症及术前长期应用房水生成抑制药物有关,如术前眼压控制较好,应尽早停用抑制房水生成的药物. 高眼压性浅前房的原因分析及治疗:常见于睫状肌阻滞、虹膜周边切除不完全所致瞳孔阻滞和脉络膜上腔出血. 如术后出现顽固性浅前房伴高眼压经药物治疗不理想时,要及时采取玻璃体抽水囊或前部玻璃体切割.

  【参考文献】

  [1] Speath GL. Ophthalmic surge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 2002:548-550.

  [2] 王锐,姜慧.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治疗措施[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4(9):720-722.

  [3] 卢艳,郭丽,王明扬,等. 三种抗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J]. 眼科新进展,1999,19(4):242.

开云在线登录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www.galleshotelro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2003169号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630号